弱势的政府、历史和国民教育的失败、以及教育团体一边倒的政治取向,加上这几年包括“反国教”、“非法占中”等社会运动的影响,使许多香港的年轻人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开始对国家和政府抱有负面印象。
三年前的春节,香港旺角发生暴乱。我在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会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最近我回到内地,经常有朋友问我,香港到底怎么了?”当时得到总理的回答是,“如果再有人问你这个问题,我建议你说,香港会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2016年3月总理记者会提问
然而,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个夏天,一场“反修例”风波席卷香港,从和平游行集会迅速演变成有组织的暴力冲击和大肆破坏。在香港,只要打开电视,每天都是各种冲突的画面;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各种消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想上班的人,被恶意阻挡车门和堵路的黑衣人拦住去路;酒店门可罗雀,受影响的店铺酒楼纷纷关门落闸。激进示威者不断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涂污国徽区徽、把国旗扔进海里、瘫痪机场、殴打侮辱内地人士。
7月14日沙田警民冲突|Reuters
我在香港工作生活十几年了,从未感到过社会的戾气这么重,人与人之间隔阂这么大,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针锋相对,完全无法沟通。大家说话都小心翼翼,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立场如何。公司的同事、昔日的朋友、班上的同学、甚至一个家庭里,都分成两个阵营,互不相让。一言不合就拉黑、甚至反目。
这种社会气氛,毫无疑问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孩子。在他们心目中,香港是最安全的城市,香港人也是文明友好的。然而在这个夏天,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家长和老师的态度,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都冲击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香港?香港到底怎么了?现在轮到孩子问我们了。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家长都会被孩子问到有关香港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跟孩子解释呢?恐怕很多人都会有点顾虑,不知道从何讲起。作为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也很为难。一方面,香港的问题太复杂,很难跟孩子讲清楚。另一方面,不能因为事件敏感就回避,你不讲的话,孩子会有更多的疑问,并从其他的渠道寻找答案。
于是,我把最近一段时间的思考梳理了一下,希望跟大家分享,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事件在香港的校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01 修例事件在校园发酵
修例风波从今年6月开始延续至今,我分别跟不同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学生交流,发现这一事件对大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正在上中小学的孩子。以下的事例都真实地发生在香港的小学。
事例一
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表示,他所在的学校里老师和同学每天都在说修订《逃犯条例》的事。几乎所有老师都是反对修例的,一直在批评政府和警队。受到老师的影响,他所在的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反对修例的。有一次,一名外请的艺术老师说,“其实政府也很难做,林郑也不容易”。结果引起学生的一片嘘声。这群小朋友出生在2008年,今年11岁。
事例二
在某小学四年级班上,有同学正策划全班联署逼班长“下台”,原因是班长对修例事件的看法与班上其他同学立场相反,同学们认为班长不能代表他们,要求重选班长。
事例三
期末考试结束,小学三年级的自习课上,有个小男孩举手:“老师,我们都考完试了,自习课可不可以看电影啊?”然后把自己带的电影光碟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接过光碟,看到是一套卡通片。她心想,反正已经考完试了,可以让学生轻松一下,但还没等她开口说同意,小男孩突然在座位上站起来大喊:“老师,我们要看电影!我们要民主!民主!民主!”然后全班同学突然一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喊起来“民主!民主!民主!”班主任愣住了。这些孩子只有8岁,全是出生于2011年的小孩。
下课后,班主任找了那个带头的小男孩谈话。原来小男孩很喜欢看新闻,家里电视每天都开着24小时新闻台,小男孩更收集了多份持有不同立场的报纸。近期香港发生的事,小男孩都能说得出来,还会拿着报纸和老师讨论。
参与游行的小学生|Winson Wong
事例四
某小学二年级的老师,将反修例游行示威作为常识课的教学内容,播放警察开枪和放催泪弹的影片,并要求同学完成相关作业。内容包括:新闻标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同学写下看完新闻后的心情,并画出新闻事件。有家长看到这份作业后感到不安,追问孩子后才知道,老师在课堂上只播放了警察使用武力的画面,完全没有示威者暴力冲击和破坏的画面。老师单方面向孩子灌输仇警情绪,让家长十分担忧。因为这些孩子,今年才7岁。
一位香港教育界的朋友曾告诉我,香港有一种全世界独有的现象,那就是:中学生大规模卷入激进的社会运动。
8名青年疑似在学校天台上“演练”冲击场面|网络视频截图
从2014年的“非法占中”,到如今的“反修例风波”,都可以看到不少中学生的身影。大家都知道,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此众多的中学生卷入政治争拗,甚至在抗议示威中冲锋陷阵,一定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更让人忧虑的是,如今这种政治争拗已经进入小学校园,还有不少教师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强加给学生。
02 香港教育问题多
教育系统复杂 管理松散
香港的教育体系非常复杂,我也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这里上学才逐渐搞明白的。香港政府也有教育局,但权力要小的多,对学校的监管能力十分有限。
根据香港教育局2018年最新统计数据,香港一共有587间小学和506间中学。可以简单地分为:本地学校和国际学校两种。而本地学校又分为四种,分别是: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直资学校和私立学校。
香港教育局官网
官立学校,是由教育局开办和管理,经费全部来自政府,教职员都是公务员,无宗教背景。这类学校数量极少,只占全部中小学的6%。
津贴学校,也叫资助学校,这类学校数量最多,占总数的80%以上。津贴学校由宗教团体、商会、宗亲会等主办,政府会提供部分资金补助,学校的日常运作由办学团体负责。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香港最大的三个办学团体全部都是有教会背景的,包括:天主教香港教区、圣公会以及循道卫理联合教会。
直资学校也是接受政府的部分资助的,但允许收取学费和自主招生。私立学校则是完全由办学团体出资经营的。
按照政府出资的多少,教育局对以上几类学校的管理能力和范围也不同。通俗地讲就是“谁出的钱多,话事权就大”。香港从2000年开始教育改革,启用“校本管理”方针,教育局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学校。比如津贴学校,就可以独立制定学校的教育政策和行政措施。这种情况下,再想推行一些政策的时候,在学校层面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
比如2012年的“国民教育风波”,教育局提出在中小学开设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希望培养学生正面的价值观以及对国家的了解和国民身份的认同。事件引发一连串抗议活动,指责政府试图给学生“洗脑”。香港最大的办学团体,拥有全港110间小学和87间中学的天主教香港教区,命令旗下所有学校拒绝开设这一科目。其他几大办学团体也跟随,并鼓励老师和学生罢课游行,最终和其他反对派政党团体一起逼迫政府收回这一教育计划。
“反国教”示威中的学生|Reuters
历史教育和国民教育缺失
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也被看作是教育下一代的思想阵地。无论在殖民地时期还是回归后,中国历史课在香港的开展都不顺利。
从殖民地时代开始,香港的中学就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教的。中国历史课的内容主要侧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模糊民族国家、社会制度等议题。殖民当局还把香港的历史放在世界史里讲述,而且内容非常少,只讲英国人统治以后的事,并刻意切断香港和中国的联系。公民教育方面也是缺乏的,因为在殖民地时代,教育是殖民者统治的工具,英国人对香港的教育实行严格监控,禁止在学校进行政治活动,禁止学校触及敏感议题。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英国人感到大势已去,才开始改变教育策略,在1985年推行《公民教育指引》,强调以渗透形式推行公民教育。并在回归前的几年,加快推行公民教育,加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与法治等政治元素。英国人何其聪明,在他殖民的时候只培养顺从的子民,撤出之前则开始从立法、教育等方面大肆鼓吹民主和人权。
回归后,中国历史成为了香港初中的必修课,而高中的中史科则维持为选修科目。目前,香港9成的中学以独立科目的形式教授中国历史,其他的或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合并教授,或以综合课程模式,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与地理结合来教。不论用哪种形式,政府都规定,中史的课时不得少于每周两节。不过在使用什么教材,怎么教等方面各学校可以弹性处理。不过,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时至今日香港史还是被放在世界史里来讲的。
香港中学的历史教材|明报
而以国情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民教育课程,在重重阻力下始终没能成功设立,目前香港的学校只是将认识国家以及《基本法》等内容,放进德育及公民教育课里。在通识课中也会介绍内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开放二胎等内容。
反对派教育团体影响大
除了众多的办学团体外,教师团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教育界的人士曾私下跟我说过:“香港的学校用什么课本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教。”遗憾的是,在香港的教育界一直都是“西风压倒东风”。爱国爱港的教师团体长期处于弱势,比如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员只有1万多人。以教协为代表的反对派则掌握了大部分教师群体和教师培训。
教协(全称是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是香港最大的单一行业工会、教育团体,成立于1973年的港英时期。其会员人数多达10万人,涵盖不同背境和阶层,其中现职教师约8万人,占全香港教师总数的大约8成半。这个组织不光会员众多,而且大权在握,在负责选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选举委员会中,共包括38个界别,其中教育界有30个席位,全部被教协拿下。
香港教协官方Facebook
教协的定位一直是以在野姿态与当局对立,在港英时代也是跟政府对着干。他们之所以能够争取到这么多教师加入,也不完全是因为政治立场。在教协创立阶段,适逢香港的文凭教师争取合理薪级制度运动。他们标榜的宗旨是:一面维护扩大教师职业上的权益,另一面提供各种福利。他们开办自己的超市,有医疗保健、旅游等优惠,教协会员和老师家属都能受惠,所以很多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老师也会加入。
我们再来看看教协近年来的所作所为。2009年通识科成为香港高中的必修课,由于教育局没有规定使用什么教材,教协就自行制作了一系列涉及敏感事件的短片、教材及工作纸,提供给各学校使用。在2012年的“反国教运动”中,教协发起“反对洗脑”大游行。2013年,教协内部通过支持“占领中环”,并编制相关通识教材诱导青少年学生参与“非法占中”。2014年9月,他们向全港家长及学生发出公开信,发起全港教师罢课罢教行动,并以资助交通费等形式,鼓励教师带学生参与“非法占中”的集会。
教协推出的“占中”教材|教协官网
这一次修例风波期间,教协故伎重演,不仅呼吁中学教师全面罢课、小学教师回校罢教(回学校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又制作了内容偏颇的《逃犯条例》修订教材,提供给教授通识教育课的老师自行选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弱势的政府、历史和国民教育的失败、以及教育团体一边倒的政治取向,加上这几年包括“反国教”、“非法占中”等社会运动的影响,使许多香港的年轻人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开始对国家和政府抱有负面印象。
进入大学之后,环境更为宽松和自由,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大了。在一些政治议题上,学生会发挥了关键作用。香港和内地不同,大学的学生会从选举产生到实际运作,几乎都是由学生主导的。热衷政治的学生更愿意加入学生会,其中一些政治立场激进的学生活跃在香港的街头运动中,并把政治带入校园,煽动其他同学罢课,有些还会攻击老师和校长。
03 怎样跟孩子讨论有争议的事件?
当我们了解到香港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后,可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香港会出现今天的这些情况。作为家长,特别是身在香港的家长朋友,在目前这种不断变化的事态中,应该如何保护好孩子呢?怎样才能让他们明辨是非、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被混乱的信息迷惑,不被偏激的思想误导呢?以下有一些方法跟大家分享:
弄清事实、换位思考
这段时间,无论是香港的小朋友,还是内地的朋友,问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修订《逃犯条例》会引起这么多人反对?为什么示威者会越来越激进?我想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
i.修例风波的起因?
修例风波的起因是“台湾杀人案”。去年,香港女生潘晓颖与男友陈同佳前往台湾旅游,期间陈同佳在旅馆将女友杀害,而后独自回港。台湾警方调查后通缉陈同佳,但因为香港与台湾之间并无司法互助安排,虽然香港方面已按洗黑钱罪名将他判刑,却无法将他引渡至台湾。
陈同佳(左)及其被害女友|谷歌图片
ii.为什么要修例?
《逃犯条例》全称是《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法例(修订)条例草案》。目前香港已经与20个国家签订长期移交协议,而没有签订的地方,理论上可以经立法会同意后以个案形式移交,但中国(包括内地、澳门和台湾)除外。
《逃犯条例》是由即将卸任的殖民地政府在1997年4月制定的,将中国排除在外,用意十分明显。这次修例就是要去除这个不能向中国移交疑犯的限制,弥补法律漏洞。
iii.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港人对内地司法制度不了解,认为移交疑犯的主动权在中央政府,破坏了香港的司法独立。第二,政府操之过急。特区政府只给了20天的时间进行公众咨询。在修订引起巨大争议后,仍然强行在立法会对草案进行二读,结果引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
iv.为什么暴力行动不断升级?
示威者最初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撤回《逃犯条例》。6月中旬,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承认因政府工作不足引发矛盾,她向市民致歉并宣布暂缓修订。但示威人士并不满意,继而提出五大要求,除了撤回《逃犯条例》外,还增加了不检控示威者、取消暴动定性等要求,并强调五大诉求必须全部得到满足,缺一不可。
在法治社会,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示威者提出的特赦等要求,政府根本不可能接受。因此他们不断将行动升级,采取更加暴力的方式逼迫政府回应。在此过程中,多次爆发警民冲突,使局势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也进一步显露,并在一次次冲突中不断被激化。
事件梳理完了,接下来就是怎么跟孩子说了。一位香港的小学教师特别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让学生先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我觉得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方法。
文字内容源自该老师PPT
学生的讨论情况让这位老师感到欣慰。这群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大多数都能清晰辨别,什么事违法,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甚至还能分析那些政府官员、警察叔叔、大哥哥大姐姐做得好和做得不对的地方。
有学生说:“示威者和平表达诉求没有用,所以他们才做出暴力冲击和破坏的行为。”马上有同学反驳:“但是无论怎么说,暴力就是不应该,我们就应该谴责。”还有同学说:“如果我是特首,我会和示威者对话,认真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我是警察,我会把暴力冲击立法会的示威者抓起来,但不会对和平示威的人过分使用武力。”这群小朋友,今年9岁,全是出生于2010年的小孩,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都能够客观地看待事件。
去伪存真、多角度查证
在这次的修例事件中,香港媒体很辛苦,很多前线记者都是长时间、冒着各种危险在坚持工作。但另一方面,这次事件也让人看到了香港媒体的各种乱象。
首先是人员混杂,在我的印象中,香港正规的媒体就那么几家。我以前也跟他们一起工作过,还是十分专业和敬业的。而这次事件中那么多人身穿印有Press的黄色荧光马甲,总是挡在警察和激进示威者之间阻碍警方执法,让人十分怀疑他们的来历。
后来香港知名媒体人屈颖妍揭露了这些突然冒出来的记者身份,原来只要加入香港记者协会,缴150元港币就可以拿到一个记者证。申请者只要需要提供名片,或在报刊、网络上发表过文章即可,新闻系学生申请还有优惠,入会费只需20港元。而这个组织的立场全香港人都知道,就是支持反对派的。除此之外,因为现场混乱没人管理,也有许多其他身份的人士混在记者队伍中,只要有一件黄马甲(很容易买到),拿着摄录设备甚至手机就可以说自己是记者。
示威人群中穿着黄背心的记者|HKG报
在这次的事件中,除了那些来路不明的记者外,一些正规媒体的记者在采访时也明显带有各种情绪。所以在警方记者会上,才会出现各种乱喊乱叫、粗鲁无理的表现,以及在林郑见记者的时候,有人喊出“市民想知道你什么时候去死?”这样恶毒的话。
另外,在报道的内容上,不少媒体报道偏颇,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比如有些媒体的新闻中,只突出警察使用武力的一面,很少使用示威者暴力袭击警察、骚扰市民的画面。在示威者瘫痪香港国际机场的报道中,只突出示威者的和平理性,不报道对旅客的影响,甚至在两位内地人遭示威者非法禁锢殴打的事情上轻描淡写,只刊登警方拔枪指向示威者的画面。
最后,由于这次事件还在发展之中,并且不断升级,各种假消息满天飞,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上的假消息更是泛滥成灾,很多视频和图片都是经过处理的。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多几个渠道去求证一下。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强调的要提高媒介素养,辨别假新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公号文章的《媒介课堂》中找到辨别假新闻的方法。
针对这次事件,我和儿子讨论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法”,比如对香港机场瘫痪的报道,我把同一天香港不同报纸的头版拿给他看,让他自己分类,看看不同媒体的侧重点、语言措辞以及照片的选用,他自己就能分辨出不同媒体的立场了。对于警方首次拔枪的事,我也给他看了完整的视频,让他了解到这位警察拔枪之前发生了什么。并告诉他,任何事不能只看单一的信源,特别是那些有争议的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信息,才有可能还原出事件的真相。
不同报纸8月14日的头版报道
公民教育的好机会
因为这次事件涉及到很多暴力的画面,所以年纪太小的孩子还是尽量少看相关的报道。不过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学生来说,即使家长不提这件事,在家里也不看新闻报道,他还是会多多少少接触到相关内容。那怎么办呢?除了刚才我说到的,和他们一起去了解事件经过、换位思考,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之外,我觉得这次事件也是一次公民教育的好机会。
比如说可以从事件延伸,讨论自由和权利的关系。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都是有边界的,是在法律框架内的自由,不能影响社会秩序、有损公共道德、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按照《基本法》和《人权法》规定,港人享有集会自由和表达不满的权利。与此同时,根据香港的《公安条例》,当有50人以上在公众地方有组织地集会,必须在一星期前向警方申请,否则有可能被警方控以非法集结罪。
在这次修例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和平理性的集会游行,也有非常多的暴力行为,激进示威者用致命武器冲击警方、围攻警署、堵塞交通、滋扰市民,甚至是对普通人滥用私刑、侮辱殴打。这些行为已经远超出原先的政治诉求,已经侵犯了其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甚至构成了犯罪,这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能容忍的。
04 后记
这篇文章是我憋了好久才终于动笔去写的,不仅因为这是全世界关注的大新闻,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身在其中,无法回避。作为一个新闻主管,我要安排好记者的采访报道,也要安抚前线记者的情绪;作为一个11岁男孩的妈妈,我不仅要回答他的种种疑问,还要面对一群同样为事件焦虑的家长朋友。
我在香港生活了十几年,这里已经成为我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文明、安全、高效、廉洁,每当我跟其他地方的朋友介绍香港时,总会用到这些美好的词汇。然而,如今的香港变成了另一番模样,即使在没有示威的日子里也会人心惶惶、心情沮丧,因为你不知道这种状况什么时候结束,也不知道那些暴力示威者会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突然出现。另外,更让我忧心的是,这次事件不仅造成香港社会的撕裂,也进一步加剧了港人和内地人之间的矛盾。
狮子山下的香港|Instagram
然而在黑暗之中,总还是能看到希望的。因为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是绝大部分香港人不愿看到的。
在交通遭到破坏的那几天,有香港同事晚上发信息问我:是否安全到家?得知我安全到家后,马上回复:明天一定会更好!
当有游行示威活动将在我家附近举行的时候,楼下的保安提前几天就提醒:买好食物,当天千万别出门!
坐在出租车上,司机主动关掉电台广播,放起粤语老歌,因为广播里太多游行示威的报道,他不想让大家心情沉重。
香港的士司机|BAMM
我最喜欢的一首粤语歌叫《同舟之情》,是根据歌颂香港人拼搏精神的老歌《狮子山下》改编的。这首歌词特别能表达我这段时间的心情,也包含了我的期望:
同舟之情
作曲:郭伟亮 作词:陈咏谦
演唱:张学友/陈奕迅
交织了笑和泪 这小岛走下去
狮子山中见证人群里 失散团聚
一家亲亲到有时矛盾 不必以敌人自居
同舟之情 携手走过崎岖
人间的波折阻不了盼望
只须看见 有你在旁
多想再次凝聚 愿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