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微博发布练车视频,视频中,她表示自己已经是一名拿了驾照19年的老司机,希望日后能够通过多加练习,早日成为合格的网约车司机或者顺风车司机。同期,又有媒体报道称,滴滴近日在拼车界面悄悄上线了特惠拼车功能。
此举被外界解读为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之前的预热宣传。另一个强有力的佐证则来自今年4月15日顺风车发布的官方微博——《滴滴顺风车致大家的一封信》,信中,除了对去年顺风车事件进行道歉和反思之外,滴滴还总结出了五条顺风车的整改内容,并表示愿意接受广大网友的监督和意见。

尽管在顺风车事件以后,滴滴对外的口径曾是“顺风车无限期下线”,但据内部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今年1月初,滴滴内部就已经在准备一个能在年内实现的顺风车上线计划。
一、顺风车对滴滴意味着什么
在滴滴所有的产品里,顺风车其实是最接近共享经济的一个存在。
按照滴滴官方的解释和定义,顺风车是上班族在上班和下班的路程上,顺路捎带同行者,然后同行者来分担一定的油费,达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目的。
这样一门初衷很“绿色”的生意,存在着很明显的规模效应。和网约车相比,它没有汽车成本、补贴和运营成本也非常低,随着规模的增加,盈利也会逐渐增加。
根据此前界面披露的数据:2017年,顺风车的GMV接近200亿人民币,占滴滴总GMV的15%,而单量仅为快车的十分之一;GMV环比增长50%。用一名内部员工的话来形容就是,顺风车是“滴滴最赚钱的业务没有之一”。
如果不是空姐遇害事件,这部分业务其实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从客单价来看,它瞄准的是相对更下沉的市场,此外,又天然具备社交属性,对于提升平台黏性,为网约车等业务导流等等,都有很大的裨益。
此外,它还是滴滴生态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程维曾公开表示,希望在未来10年,滴滴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服务20亿用户。不考虑营收等因素的话,顺风车业务的下架,其实也妨碍了程维想要打造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的野心。
现在,顺风车下架,对于滴滴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面的。
——网约车的业绩压力变得更大,安全合规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甚至资本层面,他们也可能遭受着不小的压力。
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是,滴滴所做的业务,本质上属于交通运输,由交委负责。但这门生意抢夺了当地出租车的生意,同时也带来了罢工等不稳定因素,所以长期以来,交委对滴滴的印象都不是很正面。
对于这门生意来说,除了要拥有网约车许可证之外,具体到每一个当地,又都需要当地的运营证,车证,人证,所谓“三证合一”。而每一个地方的标准又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滴滴帮助司机考试拿证,帮助车辆合规。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顺风车事件以后,政府监管的力度“明显变强”。在北京,滴滴车辆的合规率可能都不到50%。在深圳,每年光是非法运营的罚款,滴滴就要交上千万。
以前,内部的目标是“快速增长”,现在,是要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据内部已离职员工透露,滴滴内部原本有尽快上市的计划,但因为顺风车事件的影响,“2019年,估计上市无望。”
二、积极整改,安全合规
据滴滴技术员工张弛透露,顺风车事件发生以后,内部将产品规划和产品逻辑都重新梳理了一遍。包括录音和一键报警等功能的上线。表面上来看,只是产品上多了这样一些功能,但背后其实意味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包括客服体系的升级。“原来有一万多外包客服,几千个自由客服。现在都是在逐步替换。”
滴滴方面表示,目前他们依然正在全力进行安全整改,在未完成安全整改前将继续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
滴滴所谓的整改,一方面是裁员:在2月15日滴滴公司的月度全员大会上,公司CEO程维表示,未来公司会将业务重心回归移动出行领域,停止一些非主营业务的运营。而在本次业务重组过程中,由于部分业务停运,以及岗位重叠带来的裁员,占据公司目员工总数的15%,大约涉及2000名员工。
比如单车业务,有一种内部说法是,“今年都不打算投放新车了”。而外卖业务剩余的人员,也都悉数转向了国际化方向。智慧交通业务里,城市交通的业务预算被砍掉了一半以上。公交业务则砍得更凶。在内部,他们将这些短期内无法给公司带来盈利,但是可以带来流量的一些业务,称之为“流量模型”。而“流量模型”,正成为此次裁员的重点。
另一方面,与裁员相对应的,是滴滴对于主营业务及安全合规业务的加强。
3月15日,滴滴宣布,任命原地方事务部负责人庞基敏为集团安全与政府事务部高级副总裁,向程维汇报。庞基敏将全面领导中央政府事务部、地方事务部以及安全事务部的工作,打通公司安全、合规工作体系,促进滴滴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行业合规发展。
这意味着,滴滴正在把安全、合规工作放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三、新生事物的考验
在配合政府及公众情绪等方面,滴滴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姿态。
“可以感受到,滴滴真的挺疼的,去年。”据一位已经离职的员工回忆,8月顺风车下架以后,内部很快就停止了所有的市场宣传,其中有不少人的工作内容直接变成了找内部的同事聊天,鼓舞士气。
而它在内部实行的这一系列改造,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也有本质性的区别。
“腾讯百度,公司的裁员总体来说是在于内部变革和市场的这种年轻化改造。但滴滴不太一样。滴滴现在没有上市,它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把业务瘦身,回归主业、把利润做起来。因为之前,盘子拉的太大,管理疏忽,有时候会导致事情不按既定轨迹发生。管理、支撑跟不上,亏损也跟着来。”艾媒咨询张毅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认为。
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改造,相对于此前滴滴的疯狂扩张而言。
“我们内部一直强调,安全第一,体验第二,效率第三,但你从过去公司这几年的情况,包括内部话语权,都可以看出来,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这一点。” 对于过去几年的疯狂扩张,内部人士王力兴认为,滴滴也有自己的无奈。
现在,人们对于这些公司的态度,也变得暧昧和复杂起来。一个你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滴滴的出现,曾经让打车变得更加容易,也曾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美好。但新生事物,尤其是野蛮生长的新生事物,夹杂着盈利、政策等诸多因素之后,作为普通民众,有时候确实很难对其做出一个非常公允的评价。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能是新经济公司,在快速扩张时期都很容易遇到的问题。比如此前的uber、自如等等。毕竟,他们经营的是一门非常重的生意,庞大,且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涉及到人身安全等问题时,如果今天,新经济公司还在一味强调“技术驱动”、“效率第一”这样的字眼,确实会显得非常没有人情味。